(通讯员 赵延冰)4月1日上午,后勤服务集团党总支书记马宁奇在集团四楼会议室以《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背景及意义》为题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课。后勤服务集团领导卢鹏、郁明华、王刚、张少东及集团全体党员干部一起参加了党课活动。
马宁奇围绕“改革理论的提出”、“改革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”、“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全面深化改革”、“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理论支撑及其意义”等问题,运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典型鲜活的事例,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背景、实践运用及现实意义。
马宁奇指出,社会改革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,是社会发展的动力。改革就是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各种各样的生产关系,改变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上层建筑,包括经济体制、政治体制、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四位一体的改革。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。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,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亟待同步发展。我国改革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与打破“个人崇拜”、“计划经济崇拜”、“公有制崇拜”和“GDP崇拜”等四次大的思想解放同步发展。从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”到党的十八大提出2020年要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”,标志着我党改革思想不断成熟完善。
马宁奇指出,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》,其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制度变革和体制创新上。全会在一些基本制度和理论问题上取得了新的突破,如首次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、首次定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“决定性作用”、特别提出了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”等等。这些重大突破,丰富和完善了社会主义理论,对个人、社会、国家和世界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马宁奇指出,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解决“社会办学校”与“学校办社会”的矛盾。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大势所趋,是我校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,是真正提高服务水平的动力所在,是提升学校综合素质,提升学校形象的外在表现。但是,我国的高校毕竟是在中国计划经济土壤上发展起来的高校,它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、文化观念、历史事实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,因此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与国情和实际结合起来,不能搞一刀切。后勤社会化改革具有的这种复杂性,决定了改革不仅需要智慧,更需要勇气。
结合后勤工作实际,马宁奇强调,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推动工作,求得实效。如果说,去年是后勤改革起步之年,而今年则是深化改革之年,更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。后勤社会化改革应重在体制机制建设,要充分发挥良性机制的正面引导作用,坚持大多数人受益的原则,积极营造奖优罚劣、多劳多得,有为才有位,由“要我干”变“我要干”的干事创业氛围,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,为打造文明校园、和谐校园、平安校园、美丽校园、学习校园和创建“国家级文明单位”提供有力的后勤服务保障。